隨著時間的延長及氣溫的變化,往往蜂蜜會從液態變為結晶狀態,顏色由深變淺。蜂蜜結晶是人們在食用蜂蜜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,許多不知道的消費者會以為這是變質了,甚至以為這是由于蜂蜜摻入白糖而造成的。其實這是蜂蜜的自然變化,不是摻糖的結果。
蜂蜜結晶是一種物理變化現象,和水結冰一樣的道理其化學成分、營養價值都未發生變化,不會影響蜂蜜的質量。結晶的晶體是葡萄糖,并非蜂蜜中摻入了白糖。其實,真正摻入白糖的蜂蜜不易發生結晶現象,易于結晶的蜂蜜才是純正的蜂蜜。因此,我國蜂蜜質量標準規定蜂蜜的正常狀態是“透明粘稠的液體或結晶體”。
蜂蜜結晶的原因
蜂蜜結晶是葡萄糖圍繞結晶核形成顆粒,并在顆粒周圍包上一層果糖、蔗糖或糊精的膜,逐漸聚結擴展,而使整個容器中的蜂蜜部分或全部形成松散的固態狀,即蜂蜜結晶。因此,蜂蜜結晶是一種正?,F象,對其營養成分和應用價值毫無影響,也不影響食用。
蜂蜜結晶實際上是蜂蜜中葡萄糖引起的,因此主要取決于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(不易結晶)之間的比例。
一般來說,當葡萄糖與果糖的比例為1:2時,一般不出現結晶,當比例為1:1時結晶緩慢;當比例為1:0.9時,即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含量時,溫度適宜時結晶就很快出現。如槐花蜜葡萄糖與果糖比例約為2:3就不容易結晶。油菜蜜約為18:17結晶的速度則很快。
溫度也影響蜂蜜結晶的快慢,這也是較直觀的。在氣溫降至13-14℃時,多數蜂蜜開始慢慢出現結晶,4℃~6℃時蜂蜜結晶速度加快。超過40℃時,結晶的蜂蜜又會慢慢融化成液體狀態。
總之,蜂蜜結晶是蜂蜜的一種物理現象,其化學成分、營養價格都未發生變化,更不會影響蜂蜜的質量。結晶的晶體是葡萄糖,并非蜂蜜中摻入了白糖,其實真正摻入白糖的蜂蜜反而不易發生結晶現象,易于結晶的蜂蜜才是純正的蜂蜜,結晶并不影響質量。